让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让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人民网北京9月13日电 (苏缨翔)第五届太和文明论坛教育文化分论坛于9月11日在北京举行。40余位从事职业教育政策制定与研究的专家学者、职业院校校长、企业家代表通过9场主旨发言和3场专题座谈,着重讨论了职业教育如何“增强适应性”这一主题。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建同介绍,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作为重大的新时代的命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刘建同认为,职业教育既是生产力也是生产关系,从生产力角度要适应经济社会变革,从生产关系角度要适应整个教育体系及社会变迁。职业教育要与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相适应,与人民群众需求相契合,与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需要瞄准科技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四链”有效衔接。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诚指出,面向未来,真正构建高质量或具有包容性的数字教育,将成为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大助力,也将构成我国提升教育国际竞争力,以及加强国际之间、我国与不同国家之间、我国各地区之间关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在谈及双高校建设和职普融通等话题时,孙诚强调,双高校建设要特别注意回应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实现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双向互认和纵向流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国家职业教育咨询指导委员会委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赵志群指出,从微观层面看,职业教育要使学生适应现代技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并促进学习者发展“综合职业能力”,即个体当前就业和终身发展所需的能力。赵志群认为,中国工业发展水平不均衡,职业教育的内容设计也相应地有所区别。未来职业教育一个重要特征是设计导向,培养的学生不是简单的适应技术发展,而是要参与设计未来社会技术发展,并发展出独立、自信、负责任的人格。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陈李翔认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找到将其作为类型教育的正确发展路径,必须正视和回答一系列重要问题。例如,职业学校教育如何在数字教育带来的冲击中找准自身定位,职业本科教育如何确立自身特色等。未来的职业教育在注重人才培养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促进人的发展。
与会专家就如何平衡职业教育适应当下发展与未来需求的关系、如何适应内外双循环格局并促进中外职业教育交流、如何增强各级各类职业院校适应性等问题交流了看法。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刘京辉做分论坛总结时强调,职业教育是教育初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样肩负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与作用;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具有其特点和特色,它肩负着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特殊的人才;职业教育需要政府在未来制度设计上创造更适宜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以促进职业教育更好的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立足当下,着眼未来,面向世界。


[字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