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访谈——访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

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访谈——访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

      记者:您认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如何,政府为推动职教发展,增强吸引力做了哪些努力?


      吴启迪:这几年,职业教育发展较快,2004年,召开了一次八部委的联席会议,2005国务院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政府的积极推动,大大促进了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比较明确。


      原来的认识有误区,职业教育应该是不同类型的人才,而不是不同层次。2000—2001年,对职业教育的定位是“职业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可适当收费。到后来,无论中职、高职,收费均比一般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收费高,而且职业教育几乎都是学生无奈的选择。收费高是职业教育的一个瓶颈,而职业教育又不是学生的首先选择,这为职业教育埋下了问题。


      这些年,为了改革这个状态,我们也做了很多努力:


      一是提出以就业为导向,采用“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效果非常好。


      二是2005年国务院主持召开全国职教会议后,拨款100亿加强职教基础能力建设,部分解决了学生上中职教育比普通高中情况差,高职比高等院校差的情况。我国的农村学生多,国务院的决定非常正确,把学生学费特别是中职学费补回来,政府没说不收费,等于没学费,受益面达90%以上。高职用贷学金和补助解决一部分,补助面也相当广,学费抵掉一部分。


      三是加强职业院校能力建设。发改委和财政部加大实训基地建设的拨款。实训基地的作用不可替代,学生必须有动手能力,既动手又动脑。为了动手要有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为此财政部还搞了师资培训,这些项目非常必要。


      四是加强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一般大学有211工程,高职有100所成为示范性高职院校,使其定位准确,被评为示范性用了很大政策,提前招生,触动一些人主动选择高职,学生质量好,培养过程比较成功。师资培训项目不仅是国内,而且有很好的中外合作项目,中德合作项目成功,有接近2000个校长和教师到德国学习考察,对做好职业教育这种类型教育有所提高。半工半读需要企业大力支持,我们又与财政部、国税局制定政策,鼓励企业有更大积极性参与。


      记者:您认为影响职教吸引力的因素有哪些?


      吴启迪:职教规模扩大快,中职一年增加100万,与普通高中相比达到1∶1。希望是这样,同时也面临着非常大的问题。规模增长快,但实际投入没有增加,生均经费比以前还少,这影响到教育质量,任何教育都要注重质量。职业教育需要的代价比一般教育高,必须需要设备,不是廉价教育,学生投入没增长,质量滑坡,这是比较严重的隐患。


      中职就业率是否稳定,就业质量是否乐观也值得思考,总之质量不高的职业教育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


      软件方面,“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也不能忽视。


      生源对一个学校能不能办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职教基本上缺乏优质生源,学生动力不足,假若就业再不好,吸引力就难以提高。用人方不一定选择经过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能用廉价的就用廉价的,有的就用农民工。这样,职校生到劳动力市场的空额没有。将来在《职业教育法》


      中要有法律,规定哪个行业必须有什么职业资格准入,才能雇佣这样的人。否则,学生就没兴趣读。


      而在职业资格方面,关于学生就业,有些学校只发毕业证书,不能发职业资格证书,发证权力掌握在劳动部门。我们可以认证这个学校是否有资格,最后学生走时两个证都有对学生有好处。国家应对学生负责,给学生创造便利条件,排除就业障碍。职业学校学生即使就业,但工资低,社会地位也并不高,又有谁愿意去读呢?这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别。我们在学习德国职业教育时发现,德国从学校出来的技能型人才收入挺高,大学助教也未必有高级技工高。国家应该制定技工最低工资标准,避免没有任何技能的人进入工作岗位,这种调节教育部门没法做,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这是非常关键的。


      家长对职业教育不满意,付高学费又找不到好工作,投入产出不成比例。教育部门应该认账的一点就是教育教学质量。政府该投入的投入。原来立交桥堵的原因是考虑技能型人才不够,希望保留在职业教育阶段。现在经过这些年,看来堵不如疏导,要将立交桥建起来,不能让家长和孩子感觉职业教育是“死路一条”。中职毕业生可上大专、高职,也可再读本科。选择是否理性,家长和学生要考虑“本科毕业,就业也未必好”,要让他去自由选择。


      记者:您认为要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今后怎么样做?


      吴启迪:一是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而且一个人接受职业教育可能不止一次,可能是若干次,政府要给予更高度的关注;二是职业教育和职业准入紧密挂钩,包括双证书制度;三是打通立交桥;四是舆论上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出台技能人才的最低工资标准,从教育内部提高质量,使大家真正接受、愿意读职业教育。


[字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