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要楚天阔,也要大江流

也要楚天阔,也要大江流
都说人对自己的认识有四种境界: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知道。
那么,参加此次培训最大的感受就是,再一次审视了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再一次知道了自己还有太多的不知道。
估计所有来参加培训学员都和我的感受一样:在课程正式开始前,一定没有意识到这次培训的内容会如此多,强度会如此大,考试会如此严格。
培训第二天的时候,大家看到隔壁会议室门口贴着“某某医学考试7天6夜冲刺”,都开玩笑地说“咱们班也应该改成那样的名字”。
其实,一点都不夸张。
早上八点半开始到十二点结束,下午两点开始到六点结束,后面开始加上了晚自习,到十点结束。
这密度还是建立在老师不拖堂,学员下课后不主动留在教室学习的基础上。

每天都靠着楼下的瑞幸续命,连走路都在思考标准化“六化”间的区别与联系,与老师争论,与同窗讨论,和自己较劲。这就是这几天里自己的状态,也是每一位和我一起“渡劫”的同窗们的状态。

感谢瑞幸给的命

“渡劫”的过程像是重新过了一遍高三。
“我昨晚上做梦都在做题。”谁能想到,我们DB61代表队里的临近退休的领导还会被考试折磨。
和我一起等咖啡的舍友,还要利用等待的时间看自己手机里拍的错题集。
我和我家刘先生视频,都成了他看着我刷题,我给他讲“泰勒制”和“福特制”,讲我记不住的日本的标准化战略、核心与内容。
甚至连吃饭,都要被组织保障的老师们一遍一遍地催,大家才恋恋不舍地中止学习。
在这个学习的环境中,去感受累不累都成为一件奢侈的事情。我在培训第四天晚上出去买橡皮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已经三天没有出过酒店门了。
这样“魔怔”了的学习状态,其实是作为成年人的我们,一次特别的经历,一笔特别珍贵的财富。

毕竟,激情不再的我们也曾为了“标准化”拼过命。

同窗催我奋进

仔细想想,压力来自最终的考核,更是来自周围的“同窗”。
和我一起参加培训的,有如我一样的“标准化小白”,有如我领导一样干了一辈子的标准化专家,有企业的员工,有政府标准化部门的领导。
所有的人,从小白到高手,从刚入行到资深专家,每个人都有一种“拼命三郎”的精神。我们DB61的两个领导坐在第一排,每当我想开小差刷一下手机的时候,看一眼认真的他们我就自惭形秽了,立刻打起精神继续认真听课。
课,值得我们百分之百投入地去听,去记,去理解,去应用。
授课的老师都是有着丰富经验、在专业领域卓有建树的大咖,这些名字我们以前只在各种工具书、国家标准里见到。如今,他们站在了我们面前,走到了我们中间,以激情、热情向我们传递着标准化领域最权威、最专业、最具代表性的观点。
一口气讲三个多小时,直到学员们叫苦不迭、强烈要求才中场休息;一个个解决学员们提出的问题,即便到了饭点,学员不走自己也不走……

每一位授课的老师,都想在短短的几个课时里,将自己所知道的一一传授给大家。虽然到了最后,我的大脑已经容纳不了这么多内容了。

下课就是换个地方刷题

整个听课的过程,也像是一次“渡劫”。与前面的身体上的“渡劫”不一样,精神上的“渡劫”更残忍,却也更加震撼。
拿到书的时候,我大概翻了一眼,觉得信心满满。可是即便是带着百分之九十的信心而来,一节课一节课地学下来,自信心慢慢成了零,或许有可能都成了负数了。
精神上的打击主要就是对自己的怀疑,会问自己,从业几年了,到底理解标准化了吗?究竟知不知道标准化到底用的是怎么样的方法论,以怎么的方法,通过怎么的过程,最后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这些问题,我都问过自己,却都没有答案。
幸运的是,在失去信心的同时却也对这些问题有了自己模模糊糊的回答。
也许,老师们就是想让我们这些“骄兵”在学习中变成“哀兵”,沉下心,放低姿态,实现一个小目标——拿到证书。
学习毕竟是枯燥的,过程毕竟是劳心费力的。
所以,也不是没有想过放弃,尤其是在焦虑与压力下(还有如果考不过很没有面子的担心下),大家的状态也都不是特别好。
所以对于为我们学习提供组织保障的徐老师、郑老师、牛老师,我真的只能用最朴实的语言来表示我的感谢:从报到入住到学习过程,从吃饭到考试用的铅笔、橡皮,老师们真的做到了事无巨细。
敦促我们学习,提醒我们好好吃饭,好好休息,老师们像是一个大家庭的家长,关心着前来学习的每个人。
我的签字笔用完了,徐老师把自己的给我,用他的一定能考出好成绩(借徐老师吉言);会议室里的空调太冷,郑老师就不停地手动开关空调来调节温度;牛老师则是替大家“讨伐”酒店提供的饭菜种类太少。
从来没有一次培训,在结束后让我感受到了“怅然若失”。
对学习本身,我可能还是想多说一点。大家都知道,标准化里最常讲的就是PDCA的原理,我觉得这次学习也就是我们人生中、从事标准化工作的过程中的一次小小的PDCA。
P:报名,准备参加培训;
D:报到,参加培训;
C:学习,自我评价后发现自己的不足;
A:反省,知耻而后勇。
小循环必然会推动大循环,这一次对我来说,也同样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更大的循环中的起点。
林清玄在《不闻,是一种清静》中写道:也要楚天阔,也要大江流,也要望不见前后,才能对月下酒。

这次经历,让我看到了标准化长河中的楚天阔与大江流,也还真的想对月下酒,高歌一曲。

李  倩

2021年7月23日



[字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