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鸿,赵昕:基于类型教育特征的职业院校教材建设思路探析

高鸿,赵昕:基于类型教育特征的职业院校教材建设思路探析

职业教育的教材建设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这是由职业教育作为不同于普通教育的一种类型教育所决定的。而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特征也是其教材建设的基本逻辑起点。新时代的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必须更新理念,应对职业教育向类型教育转型发展的需要,服务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局,服务于职业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找准抓手、抓住改革的着力点,为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必要的保障。

一、类型教育新论断明确了职业院校教材建设方向

在中国从职教大国迈向职教强国的过程中,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育人模式等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首次明确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新论断,要求职业教育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

作为类型教育,职业教育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职业性与实践性,它与产业发展息息相关,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因此,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与生产和服务紧密结合,要把生产和服务的岗位知识和能力纳入教学过程。

职业教育向类型教育转变,意味着职业教育必须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为基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积极推进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而职业院校教材则是这些改革与创新能够得以实施的最终载体。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论断进一步明晰了职业院校教材建设的发展方向,即必须彻底打破旧有的参照普通教育教材建设的思维与模式,强化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特征,以适应当前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对教材建设的新需求。

二、基于类型教育特征的职业院校教材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我国职业院校教材建设规模不断增长,体系门类逐步健全,内容与形式不断更新,质量也逐步提升。进入21世纪,教育部通过国家规划教材建设等项目不断加强职业院校教材建设。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我国职业院校教材总计达35000余种,其中,国家规划教材达到18169种,国家规划教材的主体地位逐步巩固,同时行业规划教材也达到了9695种,初步形成了全面覆盖各类专业、类型较为齐全、品种丰富多样的职业教育教材体系,基本能够满足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需要。

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职业院校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不够鲜明,未能充分体现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新理念、新要求。

(一)职业院校教材建设仍未摆脱普通教育模式

我国职业院校教材建设脱胎于普通教育,且仅进行了一些改良性的变化,没有进行根本性的、质的变革,教材开发还是沿袭过去几十年普通大中专教材的开发模式,许多职业院校专业课教材都是将普通高校相关专业教材的内容进行压缩改编而成,而不是对实际职业岗位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能力进行科学的分析、筛选、排序和开发转化而成。这些教材多基于学科化知识体系,教材内容注重的仍是学科专业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与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过程及岗位活动的生产逻辑并未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其人才培养目标仍然主要体现为知识的掌握,而不是企业生产实际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属于典型的普通教育教材范式。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生产性和实践性特征,以及职业教育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宗旨的实践价值取向均未能在教材中得到充分有效的体现。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理念的不断更新,职业院校教材建设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引入了国际上先进的课程模式,如工作过程导向、模块式课程等,但这种改革并没有摆脱单一课程模式,只是在原有单一课程基础上引入或呈现了相应的工作项目或模块,而这些模块大多数都是教学设计模块,是去情境化的,不是企业生产模块,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仍是相分离的。这种形式上的改良只是教材组织模式的变化,并未从实质上改变教材内容与实际职业岗位需求相脱节的状况。

(二)职业院校教材难以适应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新时代,随着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变化带来人才结构变化,生产变化带来人才素质变化,这些变化给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专业、规格、质量带来新挑战,也对职业院校教材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教材是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最直观体现形式。当前,多数职业院校教材内容严重滞后于生产实践,与生产实践相脱节,教材修订周期较长,不能及时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传统的教材设计思路难以匹配现代职业教育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难以满足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的新要求。同时,教材的设计也主要是以便于教师的知识传授为主,并未给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索性学习设计必要的条件与空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三)职业院校教材开发的行业企业有效参与机制尚未真正建立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教材开发过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了行业企业的介入,但实质上还是基本沿用了普通教育学科课程的开发模式,所开发出来的教材通常严重滞后于企业工作岗位的实际发展,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主要原因就在于尚未建立起行业企业参与教材开发的有效机制,使行业企业难以真正深入参与职业院校的教材开发。在以学校为主的教材开发中,职业学校的教材内容与实际工作层面知识需求和呈现形态有着现实的冲突,这是导致工学结合不够深入的本质问题。一方面,职业学校开设的课程不能满足学生面对真实工作世界的需求,另一方面,企业也没有充分的课程与学校课程衔接,即使企业有很好的员工培训课程,也没有很好的沟通机制使学校与企业的课程有效衔接并形成人才培养的完整链条。造成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上校企培养的两层皮和各自为政的状况,企业难以作为主体真正参与课程教材的研发,难以形成真正的人才培养动机,这已经成为影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根本障碍。

三、基于类型教育特征的职业院校教材建设思路与路径

(一)以立德树人为基础,保证正确的教材建设政治方向

职业院校教材建设应明确职业教育发展的最根本问题: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职业院校的学生正处于朝气蓬勃的青年时代,要充分发挥教材建设对学生成长发展的促进作用和育人功能,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始终将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把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到教材建设中的每一个环节,使教材建设与教育的内涵式改革相契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教材建设中落实好课程育人要求,推进德育课程改革,建设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点的教材,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以标准为导向,保障职业院校教材建设的规范性

职业院校教材建设的标准导向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教材建设范式的标准导向,即从内容上要有价值性、科学性和先进性;从设计上要有逻辑性、实用性和多样性;从制作上要有规范性和艺术性;从应用上要有便利性、广泛性和适用性;从特色上要有专业性、学术性和思想性。二是教材内容的标准导向,即职业院校的教材内容应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为依据,覆盖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等教育标准所要求的所有知识和技能,从而确保教材达到基本统一的水平,并降低区域、校际、专业及教师个人等因素对教学质量的影响,保障教学效果与标准之间的一致性,确保教育教学质量。此次《规划》中已明确提出职业院校教材的编修要以标准为导向,为职业院校教材的建设确定了基本方向。

(三)以教材内容开发为核心,强化教材建设的职业性与实用性

教材是人才培养的载体,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基本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因此,教材建设的核心应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即内容问题,进而就要回答“什么样的知识、哪些知识是最有价值的”“以什么样的方式与结构将这些有价值的知识组织、融入教材之中”“如何使教材内容的组织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教材编写规律”等问题。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的论断,明确职业教育教材的首要特征应是“职业性”和“实用性”,据此也确立了职业院校教材开发的基点。为此,在教材内容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要明确并处理好两对关系:教材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内容的选择性关系和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与灵活开放性关系。

1.教材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内容的选择性关系

职业院校教材的开发以及教材内容的选择必须面向职业岗位,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要及时反映产业变革与技术革新的最新发展动态。这就意味着职业院校教材开发要彻底实现从学科知识体系向职业能力本位的转变。职业院校教材的内容不仅仅来源于学科知识,更来源于职业岗位的真实工作情境,即工作知识或技术知识。学科知识是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为基础构筑理论体系,是形式化的知识。技术知识的显著特征是与活动紧密联系的,是情景性的,离开了职业活动和实施情景大部分技术知识便失去了意义,这就决定了技术知识不可能是形式化的学科知识。因此,对于职业教育教材内容的选择不能单纯从学科的角度去探讨或强调知识的价值性,于职业教育而言,知识的价值性还应从实用性、实践性、职业性方面去探讨,建立起以工作过程知识为导向的教材建设思路,这是由职业教育本质特征决定的。

2.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与灵活开放性关系

教材本身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也符合教材建设规律的,是保证教材质量的重要因素。从修订课程标准到重编、审定、选用一套教材需要一定的周期,因此,一般而言,教材的更新始终要相对滞后于产业的发展。为了紧跟新技术、新工艺发展步伐、紧跟产业升级发展,随时更新教材显然是不现实的,教材质量也将难以保障。但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技术变革具有天然的、极为紧密的联系,随着职业内涵的不断变化及产业快速发展、技术不断变革,要求职业院校教材要快速反应,不断更新,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标准等纳入教材之中,使学习者能够及时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教材具有相当的灵活性与开放性。如何破解稳定性与灵活开放性的矛盾是新时代教材建设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应积极探索并创新教材编写的程序与呈现方式,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数字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对职业院校教材内容与形式的变革是挑战,更是机遇,未来的教材建设要顺应多形态发展的趋势,更多关注数字教材及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积极推动职业教育教材形态创新,实现教材的有序、动态调整,破解教材建设稳定性与灵活性矛盾。

(四)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增强教材建设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职业院校专业集群发展已成为近年来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明确将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作为重点建设任务之一。以若干特色鲜明的优势专业作为学校整体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支撑点,围绕优势或特色专业,按照基础相通、技术相近、岗位相关、资源共享的原则,将专业协同发展性高的、所服务的产业关联度高的、教育资源共享程度和科研成果共享程度较高的专业构建成专业群。为适应专业群建设发展,职业院校教材必须要打破过去单一专业教材建设的固有思维和模式,有效整合专业教材内容,发展跨产业、跨专业、跨技术的综合性专业群教材,服务于专业群的课程体系构建。

同时,随着产业转型升级速度的不断加快,职业院校教材建设在积极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还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适度超前于产业的发展,依据区域产业升级、发展的规律,前瞻性地规划教材内容,以适应未来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五)适应学生发展需求,强化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材建设宗旨

教育性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本质属性。职业院校培养的是具有自主判断、自主学习能力的,有创造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他们不是生产线上的工具,而是有职业道德,对自己、对他人、对自然甚至对人类负责任的具有完善人格的人,这就要求职业院校教材建设要始终坚持这一理念,在课程内容、教学实施中不忘以人为本的初衷。因此,职业院校的教材建设除了要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推行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外,还要在教材内容与教材使用方面充分考虑学生发展需求,强化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使教材内容与学习者的知识水平与认知能力相适应,并在培养学生从事某类职业所需的专业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职业生涯发展所需的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构建多方参与的教材建设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建设质量

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内容来源于实际职业岗位的真实工作情境,因此,教材的开发必须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专家作用,这样才能有效地将产业发展中的新工艺、新技术吸收到教材中来,从而提高教材适应岗位需求的水平,这也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国际通行的职业教育教材开发经验证明,在国家统一资格框架下,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全国适用的,甚至是国际适用的,进一步的课程开发是保障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统一标准的基础,应由相关部门统筹协调行业内部的专家、工人以及相关课程专家、教师共同完成,并定期召开会议,调整课程内容、方式及标准。

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是包括理念、制度、模式、结构、内容、技术与评价等多个要素的系统工程。我们应立足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实际,以类型教育作为逻辑起点,面向未来发展需求,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职业性、实践性、时代性、规范性,构建具有中国职业教育特色、世界一流水平的职业教育教材体系。

高鸿,赵昕.基于类型教育特征的职业院校教材建设思路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8):15-19.

[字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