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共同体下现代学徒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利益共同体下现代学徒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摘要:现代学徒制已逐渐在全球兴起。要达到职业培训与理论学习的有机融合,仅靠教育部门是勉为其难、无法实现的,而必须在教育、经济、人力、科技、产业、协会等多部门的共同参与下,形成多元跨界网络组织体制。汲取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精髓,以形成“政、行、企、校、培、生”利益共同体为抓手,构建利益驱动机制下多元跨界网络组织体制,实践“三站互动、分段轮换”的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为探索适合地方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路径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多元跨界;网络组织体制;现代学徒制;实践与思考

作者简介:陈智强(1961- ),江苏如皋人,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

现代学徒职业教育制度已逐步在全球兴起,各国的做法不尽相同,但却具有共同的本质特征——在多个部门协作下实行交替式的职业培训与理论学习,在体制上多元跨界参与,在模式上知识与实操融合,要求在教育、经济、人力、科技、产业、协会等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下,形成多元跨界网路组织体制,以学习者获得从事并发展职业活动的本领、知识、素养和各项能力为目标,推行学校、培训中心、企业三站融合互动的办学模式,有效开展现代学徒制教育。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汲取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精髓,以形成“政、行、企、校、培、生”利益共同体为抓手,在建立多元跨界网络组织利益机制、实施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等方面做出了有益实践与探索。

一、国外现代学徒制的成功经验

18世纪末,蒸汽机的发明以及机械工具的应用,使产业从原来的手工工业转向了机器生产大工业,那种仅仅在生产过程中以师傅带徒弟的传统学徒制不再适应新的生产关系,而需要脱产学习科学知识。以“从生产实际中提炼科学知识为学科体系,采取生产活动之外集中批量的方式开展培训学习”为特征的学校职业教育应运而生。学校职业教育制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为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但却存在着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随着顶岗要求越来越高,这种脱节将越来越大。学校职业教育制必须与传统学徒制相互融合、优势互补,才能更好地顺应日新月异的科技化、信息化、全球化的经济发展。

目前大部分欧洲国家都在积极发展适合本国特点的现代学徒制,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现代学徒制”、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在吸收传统学徒制的优点以及融合学校职业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发展现代学徒制,走在了职业教育改革的前列,成为比较成功的典范。其主要经验是:在国家法律和条例保障下,多部委多部门形成多元跨界网络组织,分工负责、相互协作,在国家统一教育培训质量、要求和考试标准下,有效开展模块化培训和生产性训练,并与理论学习交替进行。具体情况见表1。

利益共同体下现代学徒制教育的实践探索(图1)

二、我国实施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的意义与困惑

1、我国实施现代学徒制的重要意义

一是科技社会创新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制度的发展过程,从学徒制、行业培训制、职业学校制到现代学徒制,是随着社会经济科技不断发展而发展的,其定位是为各行业发展做好人才培养供给侧,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以制造业为例(见表2),其人力资源、培养内容和职业教育制度也一直是随着科技社会的发展,随着制造模式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变革、不断发展的。随着我国步入日新月异的高科技信息化时代,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和目标,这就是不仅要培养学生知识能力,更要铸造学生岗位本领和职业精神,把知识能力、技能技术、顶岗本领等解决在毕业之前。我国现行的职业学校教育制度,推行的是在教育部门独家管理下,以职业学校为办学主体,以知识和能力为主要教育内容的制度,这个制度已不适应当今科技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用人需求,远远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变革到现代学徒制。

利益共同体下现代学徒制教育的实践探索(图2)

二是适应人才制度改革的需要。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中专学生实行毕业分配制度,学生的职业培训是分配后由用人单位实施完成,由于分配就业后均不能流动,单位又都是国家集体性质,因此用人单位愿意花费人力财力,培养能为国家为自己贡献一生的员工队伍,用人单位成为解决学生“最后一公里”的培训主体。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到市场的转轨,我国毕业生分配也由国家统一分配改革到学生自主择业,人才可以随意流动,用人单位不愿冒培训出来的顶岗人才跳槽到其它单位的风险,原有由用人单位承担学生职业培训的模式被打破,学生从毕业到就业“最后一公里”的职业培训无处着落,职业教育必须在毕业前解决学生职业培训的主体问题,必须变革教育制度到现代学徒制。

2.我国实现现代学徒制教育的主要困惑

一是体制不够完善。目前我国实施的是职业学校制,我国的《职业教育法》,是针对职业学校制建立的法律,是一个主要由教育主管部门实施的法律,是一个囿于教育部门、囿于职业学校的“定界”法律,其它职能部门、协会、企业等在职业教育中的权利与义务的条款,并没有法律意义上的约束权,因而他们缺少参加职业教育的驱动力,现代学徒制教育要求形成的多元跨界网络组织体系无法保障,需要在体制上改革。

二是传统文化影响。我国职业教育受“学而优则仕”“万物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文化的影响较深,学生踏入学校读书学习理论“天经地义”始终放在中心位置,而培训练就职业本领“旁门左道”总是受到轻视冷落,学校不主动,社会不尊重,家长不认可,学生不配合,现代学徒制要求职业培训与理论学习并重举步维艰,必须在文化上突破。

三是模式相对落后。我国以职业学校制为主的职业教育,主要学习任务仅仅是学科知识和能力教育,在技能技术和职业精神等方面,无人力财力保障,没有国家级标准、课程、师资和考核,往往采取两年半在学校学习学科知识和培养各项能力,半年“放羊式”送入社会由用人单位自主安排,现代学徒制教育要求系统培养的技能技术、顶岗本领和职业精神不能落实,必须在模式上创新。

三、利益共同体下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体制和模式的实践探索

1. 多元跨界网络组织体制的构建

多元跨界网络组织教育体制,是现代学徒制的必要条件,其它先进国家做法均是在法律约束驱动下而形成,在我国法律文化缺失下,健雄学院以学校为主导,充分挖掘政府(政)、企业(企)、行业协会(行)、培训机构(培)、学校(校)、学生(生)从事职业教育的利益点,用利益机制驱动代替国外法律约束驱动形成多元跨界网络组织教育体制。

政府和企业尝到甜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工和职业学校制毕业生已不能满足政府招商引资的人力需求,高端企业的入住与发展,迫切需要现代学徒制培养大量高质量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现代学徒制教育已成为经济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条件。健雄学院自本世纪初开始了现代学徒制的探索,引进德国精髓开展“双元制”本土化模式教育,满足了德国企业对工匠的人才需求,成为高端企业招商引资的招牌,德资工业园从原来的十多家积聚到现在的三百多家,并带动五百多家民企共同发展,地方财税不断增加,高端内外资企业不断发展,极大地激发了政府和企业参与支持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合作德企捐赠设备并愿意资助最高每生达27000元人民币培训费;太仓市政府本着“多元跨界融合”发展思路,出台《太仓市对德合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办法(试行)》,每年5000万专项资金用于推进对德合作;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加快“双元制”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每年设立2000万用于“双元制”教育载体、教育资源、人才补助,截止2018年,累计投入发展资金17.6 亿元。成立太仓市“双元制”教育发展领导小组,政策、资金推进政府各部门、行业企业多元跨界参与到地方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并配套相关制度规定。

行业和培训机构名利双收。职业教育制度向现代学徒制转变,必须实施培养内容、方案和模式的变革,用学制一半的时间,在学校的主导下,在政府和用人单位的支持下,利益驱动发挥行业协会、培训机构和教育企业的主体作用,开展有目标、有标准、有课程、有考核体系、有师资团队的职业培训。健雄学院与德国商会上海代表处、中德“双元制”促进协会等合作,引进德国认证体系,培养德国“双元制”人才,行业协会提升了服务产业能力,增强了行业领导力和权威性,在参与现代学徒制教育中,获得较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严格按德国商会认证标准开展培训的机构和教育企业,在载体建设和学生培训中,均获得政府和用人单位的政策扶持和资金补贴,在参与现代学徒制教育中获得较大利益驱动力。

学校和学生人才辈出。在现行基础教育状况下,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在语言与数理逻辑智能方面发展缓慢,但在实操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省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等方面往往有着较好的天赋,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很适合这类学生的学习发展,同时,在政府支持和社会各界捐助下,行业协会、培训机构和教育企业共同参与,学生获得高成本高规格培养,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紧缺人才,高质量就业创业前景好,现代学徒制使学校和学生受益巨大,深受欢迎。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在探索现代学徒制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政、企、行、培、校、生”利益共同体,建立了利益各方共同参加的学校理事会、跨企业培训中心董事会、教育企业联盟、专业建设委员会和“双元制”人才培养研究所等,在利益驱动下,成功构建多元跨界网路组织教育体制。

2.“三站互动、分段轮换”培养模式的实践  

在跨界多元部门的积极支持下,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引入德国“双元制”标准和资源,通过自建、共建和合作等方式,以职业培训的培养目标、标准、课程、考核体系和师资团队为重点内容,建设“培训中心站”和“教育企业站”,并与“学校站”教育一起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在三年学制培养中,分阶段在学校站、培训中心站和教育企业站三个教育场所,交替轮换实施教育,使学生不仅掌握相应的知识、技术,具备一定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还使他们获取顶岗本领、工作经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取得较好成果。

利益共同体下现代学徒制教育的实践探索(图3)

“三站互动、分段轮换”培养模式(见图1),被评为江苏省高校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高校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为区域产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成为地方招商引资的名片。同时探索了地方高职院校发展的基本路径,实现了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的相生相伴、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汤百智,吴立勋.澳大利亚新学徒制的建立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4(34):65-67.

[2] 姜大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再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3):5-14.

[3] 姜大源.德国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56-57.

[4] 李兴洲,肖珊,朱明.加拿大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特色探析[J].教育研究,2014(09):127-133.

[5] 姜大源.论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应然之策——关于《职业教育法》修订的跨界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7):5-9.

[6] 熊苹.走进现代学徒制--英国、澳大利亚现代学徒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7] 黄忠强.发达国家学徒制比较研究[J].职教论坛,2011(24):94-96.

[8] 王伟巍.澳大利亚“新学徒制”改革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9] 何小瑜.英国的现代学徒制[J].中国培训,2001(3):52-53.

[10] 许竞.再析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培训[J].职业技术教育2005(04):64-67.

[11] 陈智强.德国“双元制”本土化的实践——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定岗双元”培养模式[J].成人教育,2010(12):93-94.

[字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