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职教的金字招牌如何擦亮?

株洲职教的金字招牌如何擦亮?
   7月22日,市委书记曹慧泉深入职教科技园调研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并与10所院校负责人进行交流。
  一个多月前,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副省长朱忠明接连来株,调研考察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对株洲结合产业特色发展职业教育给予充分肯定。
  省、市领导频繁调研职业教育建设情况,释放了什么样的信号?株洲又该如何继续做大做强自身优势,打造全国一流职业教育高地?
  顶层有设计
  职教发展迎来春天
  知株侠梳理公开报道发现,为实现高质量就业、推进终身学习,近年来,国家陆续打出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组合拳”:2019年,国务院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最近《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和法律层面的支持;针对职业教育的细分领域,职教高考制度、“1+X”证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支持举措也陆续出台。
  更令职教人和职教生振奋的是,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批示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要求“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目前,株洲职教科技园共有各类职业院校10所,每年输送毕业生近3万名,为本地提供了大量高素质、高技能产业工人,推动这座城市的快速发展。
  知株侠相信,诸多利好因素叠加,株洲凭借着扎实的工业基础和深厚的职教底蕴,有能力将职业教育做大做强、做出质量、做出品牌。短板:配套不完善
  企业深度参与不够
  知株侠认为,以更高的要求和目标来衡量,株洲的职业教育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问题,需要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比如,有市政协委员在调研后指出,我市职业教育尽管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短板依然明显。比如职教体系“天花板”未突破,职教科技园“有教无城、有园无科技”,存在“产冷教热”的现象;职教科技园学校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但园区存在配套设施不完善、数字化进程缓慢、公共资源共享不到位、科技支撑力不强、科研创新平台偏弱等问题;企业作为产教融合的主体作用并未激发,“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混合式激励措施实际执行中难落实,企业深度参与积极性不高。
  还有业内人士调查发现,我市培育的职教毕业生在省内就业的将近六成,但留在株洲市内的不足三成。
  方向:深化产教融合
  擦亮金字招牌
  问题和短板,就是发展的潜力和方向。
  在知株侠看来,发展株洲职业教育,首当其冲的还是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正如市委书记曹慧泉在与职校负责人座谈时指出,以产业链条为导向,贯彻落实“职业院校建在园区,专业建在产业链上”的要求,聚焦株洲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特色优势产业链,灵活调整办学定位、专业设置、课程内容、资源条件等,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衔接,打造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新生态。
  同时,以校企合作为重点,加大产业学院共建力度,把课堂搬到生产线旁,发挥好“双师”工作室作用,把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和现代学徒制等模式引向深入,进一步推动学界业界深度融合,推动校企在平台共建、人才培育、成果转化上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以协同创新为抓手,深化职教科研与企业需求对接,支持校企共建产品研发中心和技术创新平台,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开展应用型研究,畅通基础研究成果向产业技术转化渠道。
  当然,还有一些具体问题需要加快研究推进。
  比如,加快“两铁”院校合并升本进程,并推动汽车职院、商院、工贸等校升格为本科或高职院校,丰富园区办学层次,进一步引进层次高、办学优、实力强的民办职业院校入驻园区,推动实现中专、高职、职业本科一体化职业教育培养体系。
  推进职教城交通路网、基础服务配套和功能性配套设施等建设,推动园区功能结构升级,提高园区承载能力。
  推动各职业院校之间的协同发展,促进专业共建、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流程再造,在集聚发展、联动发展、错位发展中厚植优势、创出特色,构建竞争又有合作的良好办学生态。
  鼓励各园区院校积极承办国际、国内职业技能重大赛事,进一步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不断擦亮株洲职教的金字招牌。


[字体:    ]